車輛碾過井蓋時“咣當”作響讓路上行人心驚,道路溝槽回填不久后引發路面塌陷……為了打造市民“有視覺、無感覺”的道路通行環境,8月10日,市城鄉建設局在虎石臺大街內澇防治能力提升施工現場組織開展檢查井施工工藝、管溝恢復施工工藝創新與推廣現場觀摩會。
今年,按照城市內澇防治能力提升三年工作方案,沈陽聚焦河道行洪能力升級、地下管網韌性升級、調蓄空間功能升級、智慧防汛體系升級四大攻堅方向,形成“55+N”項目體系,明確以“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為路徑,最大限度逐年消滅積水點,逐步完善排水系統。
針對道路地下管網施工陸續進入到路面恢復施工階段,沈陽市城建系統大力推廣自調式防沉降井蓋、新舊路面錯層搭接施工等新工藝,打造城市道路不跳、不響、不沉降的舒適通行街路。
記者看到,現場工作人員打開井蓋后,用鋼筋混凝土卸荷板替換傳統調井工藝,使井壁的荷載分散至路基,減少井周結構的沉降與破損,有效解決井周沉降、井蓋移位等問題。沈陽市市政工程修建集團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耿佳鑫介紹,此次推廣的“卸荷板+自調式防沉降井蓋”的組合施工工藝,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井蓋易出現的下沉、移位、跳動等老大難問題。
道路管溝回填與恢復直接影響道路結構的整體性與耐久性。耿佳鑫告訴記者,通過水撼砂進行回填作業,確保回填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與穩定性,避免了傳統回填方式可能出現的沉降、塌陷等問題。針對新舊路面接縫處易出現開裂的問題,采用錯層搭接的方式處理新舊路面連接部位,通過增加接觸面積增強了接縫的整體性。同時,根據不同路段的地質條件與受力情況,在級配碎石與水穩層之間、兩層水穩層之間合理設置土工格柵或鋼筋網,利用其高抗拉強度分散應力,阻止裂縫擴展;在下面層與水穩層之間則鋪設自粘式防裂貼,進一步增強了路面的抗裂性能。
沈陽市城鄉建設事務服務中心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部部長趙程博介紹說:“此次檢查井與管溝恢復施工工藝的創新實踐,是我們在城市建設領域不斷探索優質工程、精品工程的生動體現。未來,將繼續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嚴格執行沈陽市街路更新導則,在后續街路更新、內澇防治、斷頭路工作中積極推廣應用先進施工技術與工藝,打造更加安全、舒適、耐用的城市道路網絡體系。這些成熟的施工經驗不僅保障了項目本身的工程質量,更為我市乃至全省城市道路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 ‘精細化施工樣板’。”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于海)